梳理宋代至清代,清代至近代時期傳統閩籍詩人的優秀代表作,我們仍可以深切感受他們的熾烈情感。傳統閩籍詩人的愛國精神,愛國情懷,已經融入中華文化的血脈。探析他們的心...[全文]
添加時間:2021-01-29關鍵詞: 傳統閩籍詩人 愛國 文化精神
綦毋潛,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贛州)人,唐代著名詩人。開元十四年進士及第,授宜壽尉,后來被任命為校書,大約在天寶初年,放棄官職回到江東。后又出仕為右拾遺,在天寶末...[全文]
添加時間:2021-01-29關鍵詞: 綦毋潛 山水詩 寺廟詩 贈答詩 藝術風格
張潮與冒襄曾經為鄰亦是好友,張潮期冀冒襄能為松蘿茶寫詩賦文給予贊譽;然冒襄卻辜負了張潮的殷切期望……究其原因,張潮甚是遺憾地說;“吾鄉三天子都,有抹山茶,茶生石...[全文]
添加時間:2020-11-10關鍵詞: 清代 張潮 松蘿茶賦
佛教認為人生來就是受苦受難的,它宣揚了一個沒有痛苦、只有快樂的彼岸世界,于是佛教成為當時人們的精神寄托,并于南北朝時期異常繁盛,一時之間,佛寺眾多,僧徒無數。...[全文]
添加時間:2020-11-10關鍵詞: 釋氏輔教 志怪小說 觀音信仰 佛教思想
《古詩十九首》往往用多種多樣的空間表現形式來創造詩歌的空間意象,其中在景物的變換和人物的行動里,移步換景是其主要的空間表現手段。...[全文]
添加時間:2020-08-15關鍵詞: 《古詩十九首》 時空意象 空間轉換
意象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現象,寄托著人們獨特的生活觀念、情感及思維的反映模式等,《古詩十九首》作為五言詩中最早期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在謀篇、摹景等方面都對我國舊詩產...[全文]
添加時間:2020-08-15關鍵詞: 植物 意象 生命意識 《古詩十九首》
20世紀三四十年代,艾略特(T. S. Eliot,1888-1965) 的詩歌經由趙蘿蕤、葉公超、溫源寧、卞之琳、曹葆華等學者的譯介,迄今已逾半個多世紀....[全文]
添加時間:2020-07-31關鍵詞: 艾略特詩學觀點質疑 非個人化 情感 解釋
語言是一個動態系統,處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隨著語言的發展,新的語言現象會不斷地產生,舊的語言現象會不斷地消失,從而使語言系統實現動態平衡。...[全文]
添加時間:2020-05-19關鍵詞: 消失 傷 語義演變 程度副詞 跨方言
上古漢語中“亡”“莫”“罔”等?杀怼皼]有誰”“沒有什么”的意思!恶R氏文通》(2009:83-85)將表“無人/物”義的“莫”“無”歸入“約指代詞”。馬氏之后,諸家對這類...[全文]
添加時間:2020-05-19關鍵詞: 否定性無定代詞 否定動詞 否定副詞 亡 產生機制
本文圍繞對比這一中心,從父子之間、主人公自身言行之間、主人公所處的不同環境之間展開具體論述,使文章顯得血肉較為豐滿,有較強的說服力。 ...[全文]
添加時間:2020-04-18關鍵詞: 張天翼 包氏父子 對比
隱喻之于語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很多情況下人們在運用時都不自知。隱喻是當下語言學研究最熱門的話題之一,體現不...
《法句經序》是中國文化在兩漢之際因佛教輸入發生嬗變過程中產生的優秀代表作,未經任何力量推動,在19世紀末自己走出...
矛盾修辭的產生受制于基于物理屬性的心理屬性。修飾語的選擇主要取決于中心詞,反映了說者的說話意圖。認知主體對修飾...
魯迅與梁實秋一系列翻譯思考均受到林嚴譯論的影響,其作用于論戰的雙方代表,為二人領導的信順之爭提供了依據,使得論戰的...
福建境內的方言雖然非常復雜,但是由于地緣、親緣等關系,境內互相之間使用“地方普通話”的機會很多,比如福州人與廈...
泛讀課作為外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活動,是提高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一門課程。目前在高校外語教學過程中,泛讀課堂建...
通過對新聞報道中德語足球語言詞匯特征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德語足球語言最常采用復合詞,外來詞,轉喻以及借喻的構詞手段。...
漢俄語言接觸在中俄民族及兩國的交往歷史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記錄著中俄民族及中俄兩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變...